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化 >传承发展
传承发展 世界博览 泰山论坛
传承发展 世界博览 泰山论坛

宋代花炮诗词

发布时间:2017-12-23 16:50:40 点击:0

       宋代是烟花鞭炮的发展时期,并广泛地运用在民俗活动中,从而引起了文人墨客的浓厚兴趣,仅留存于世的描写花炮的诗篇就达80余篇,其中以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的《元日》最为脍炙人口: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晁补之所写的送灶神、除夕守岁的《调名佚》十分生动形象: 
残腊初雪霁。梅白飘香蕊。
依前又还是,迎春时候,大家都备。
灶马门神,酒酌酴酥,桃符尽书吉利。
五更催驱傩,爆竹起。虚耗都教退。
交年换新岁。
长保身荣贵。
愿与儿孙、尽老今生,祝寿遐昌,年年共同守岁。
   
       苏轼在荆州(当时浏阳隶属荆州,烟花炮鞭炮也销往荆州)也守过岁,他看到荆州除夕放爆竹的情景,激起了他的思亲之情,他在《荆州十首》中写道:
残腊多风雪,荆人重岁时。
客心何草草,里巷自嬉嬉。
爆竹惊邻鬼,驱傩逐小儿。
故人应念我,相望各天涯。
       诗人苏辙有两首诗写到爆竹,在《辛丑除日寄子瞻》一诗中有“楚人重岁时,爆竹鸣磔磔”的句子,把楚人放爆竹过年的习俗描绘得入木三分。在《次韵王适元日并示曹焕》一诗中还表达了听到爆竹声的愉悦心情:
放逐三年未遣回,复惊爆竹起春雷。
祈年粗有樽中桂,寄远仍持岭上梅。
莫笑牛狸抵羊酪,漫将崖蜜代官醅。
二君未肯嫌贫病,犹得衰颜一笑开。
   
       诗人欧阳修同样赞颂了楚人放爆竹的风俗,爆竹发源于浏阳,流传于楚地,故欧阳修在《与谢三学士唱和除夜偶成拜上学士三丈》中写道:
万瓦青烟夕霭生,斗杓迎岁转东城。
隋宫守夜沈香燎,楚俗驱神爆竹声。
玉树罗阶家宴盛,羽觞称寿彩衣荣。
九门朝客思公甚,向晓天风舞雪霙。
        除夕放爆竹的风俗,连唐代高僧释普济也很赞赏,他在《偈颂》一诗中写道:
鸣爆竹,送残年,东村王老夜烧钱。
南山短拙无施设,借婆裙子拜婆年。
        诗人刘敞、宋祁等烟花鞭炮的情结犹深,刘敞在江南看到放爆竹时欣然命笔,作《爆竹》一诗曰:
节物随时俗,端忧见旅情。
土风犹记楚,辞赋谩讥伧。
烈火琅玕碎,深堂霹雳鸣。
但令休息瞰,非敢愿高明。
       宋祁对烟花的描述更加明确和贴切,他把烟花带来的美丽比喻为“长春国”,他在《灯夕在告闻游人甚盛》中写道:
火树缯山凤阙前,皇都美景属新年。
烟花并作长春国,日月潜移不夜天。
道上落梅飘脆管,陌头繁杏著游鞯。
须知钧会人同乐,莫叹秦侯抱疾眠。
        唐代诗人陈与义在岳阳守岁时写过《除夜》一诗,其中“比量旧岁聊堪喜”之句,道出了人们送旧迎新的好心情,至今还在湖南民间流传:
城中爆竹已残更,逆浪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赵师侠的《鹧鸪天》一词除有“爆竹声中岁又除”之句外,还有“次第花开自可娱”之句,除夕之夜,就可欣赏到依次绽放的花朵,而且以此自娱,这不是写烟花又是写什么?全词为:
        爆竹声中岁又除。顿回和气满寰区。春风解绿江南树,不与人间染白须。
        残蜡烛,旧桃符。宁辞末後饮屠苏。归与幸有园林胜,次第花开可自娱。
        孙惟信的《水龙吟》一词把过年的习俗写得惟妙惟肖,尤其是放驱傩爆竹,竟然通宵不睡,表达了求和顺、平安的愿望:
小童教写桃符,道人还了常年例。
神前灶下,祓除清净,献花酌水。
祷告些儿,也都不是,求名求利。
但吟诗写字,分数上面,略精进、尽足矣。
饮量添教不醉。
好时节、逢场作戏。
驱傩爆竹,软饧酥豆,通宵不睡。
四海皆兄弟,阿鹊也、同添一岁。
愿家家户户,和和顺顺,乐升平世。
       宋代描写烟花鞭炮的诗词不胜枚举,既有辛弃疾等著名词人,也有不少寻常百姓,其中张伯寿的《临江仙》道出了平民百姓不求高官厚禄、不求大富大贵而只求平安高寿的心境:
        爆竹声残天未晓,金炉细爇沉烟。
儿孙戏彩映芳鲜。
共倾元日酒,同祝大椿年。
        我愿儿孙如我寿,高低富贵随缘。
不须厚禄与多田。
诗书为世业,清白是家传。
        杨泽民《解语花》一词写的是都市的烟花盛况,别有一番情趣:
星桥夜度,火树宵开,灯月光交射。
翠檐铜瓦。
相辉映、隐隐绛霞飘下。
风流艳雅。
向柳陌、纤纤共把。
筵宴时、频酌香醪,宝鸭喷沈麝。

已是欢娱尽夜。
对芳时堪画,条倡叶冶。
鸳灯诗帕。
嬉游看、到处骤轮驰马。
十千换也。
惟好事、寸心难谢。
听九衢、三市行歌,到晓钟才罢。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词,是描写元宵之夜放烟花的最佳词篇,全词是这样写的: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人赵长卿的《满庭芳》,通过对新年放爆竹的描述,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伤感,写道:
        爆竹声飞,屠苏香钿,华堂歌舞催春。
百年消息,经半已凌人。
念我功名冷落,又重是、一岁还新。
          惊心事,安仁华鬓,年少已逡巡。
明知生似寄,何须苦苦,役慕蹄轮。
最难忘、通经好学沈沦。
          况是读书 万卷,辜负他、此志难伸。
从今去,灯窗勉进,云路岂无因。
        陆游为除夕的爆竹写过两首诗,想起儿时放爆竹的情景,回顾一生的坎坷和苦难,到晚年时感慨万千,他在《壬子除夕》的诗中写道:
前村後村燎火明,东家西家爆竹声。
老逢新正幸强健,却视徂岁何峥嵘!
儿时祝身愿事主,谈笑可使中原清。
岂知一出践忧患,歛缩岂复希功名。
雪霜满鬓觉死近,节物到眼空叹惊。
蚕官社公正暖热,春盘傩鼓争施行。
蓬门车马所不至,山僧野叟相逢迎。
呜呼吾曹见事晚,古俗实在蚩蚩氓。
茆檐一笑语儿子:明当满举屠苏觥。
       黄公度身处异乡,一当听到除夕的爆竹,就勾起了思乡之梦,他在《乙亥岁除渔梁村》中写道: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陈杰也在他乡守岁,与黄公度的心情一样,对故乡无比的眷恋,乡情、亲情溢于言表,写下《守岁》一诗,全诗如下:
阶前爆竹作惊雷,从俗何妨进酒杯。
微醉偶偎深阁坐,好春先入小瓶梅。
焚香静阅年光转,不寐频闻夜漏催。
明日买臣当五十,却思上印故乡回。
       诗人姚孝锡在他乡过年时总是思念与他情同手足的二弟,因相隔遥远,彼此不能团聚,因而愁肠百结,他在《岁晚怀二弟》中写道:
和易成欢老易伤,壮游垂白未还乡。
烟尘无复音书到,魂梦犹疲道路长。
爆竹又惊新荐岁,屠苏空忆旧传觞。
年年此日遥相忆,鸿雁何时续断行。
       类似的诗词还很多,诗人陈造流落他乡,飘泊无定,他曾带着一家老小住在船上,守岁时船上不好放爆竹,但他听到远处的爆竹声后仍然有感而发,他在《舟中除夜》一诗中写道:
老境阅流光,翩若下坂车。
除夜更深念,系尾留去蛇。
昔人老世故,亦复兴此嗟。
迫岁况羁旅,孤舟如泛槎。
妻孥共蓬窗,偪侧栖树鸦。
拨火话乡国,凄怆杂笑哗。
桃柏粗能具,爆竹知谁家。
欻听鸡鼓翼,尚看灯结花。
遥知诸神晓,共正青帝衙。
我亦东风前,坐待帆影斜。
 
       宋代“卷纸为之”的爆竹(“纸爆”)本己盛行,但有些地方可能因迫于经济拮据,买不起纸做的爆竹,便保留了旧时“烧竹”的习俗,把真竹截成一节一节的掷入薪火中使其爆响,以此驱祟祈福。诗人范成大对此情况作了形象的描述,他在《爆竹》一诗中写道:
岁朝爆竹传自昔,吴侬政用前五日。
食残豆粥扫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
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
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
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
十声百声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
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余威可驱疠。
屏除药裹添酒杯,昼日嬉游夜浓睡。
 
       到了宋代,放烟花鞭炮的习俗己由南方传到北方,成为普天之下人们的共同爱好,诗人赵蕃在《元日寄成父》中赞道:
家家节物竞今朝,风俗未分南北遥。
莫向除薪觅如愿,且凭爆竹走山魈。
       南宋是烟花的成熟期,不仅都城、宫廷以放烟花的形式欢庆节日,而且民间的富裕人家也以放烟花为荣。诗人郑刚中和何梦桂就描绘了这种情况,郑刚中在《元夜》一诗中写道:
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
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
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
赏灯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
       何梦桂的《灯夕乐舞》写的就长街之中商家们争放烟花、观赏龙舞的盛况,全诗是这样的:
天碧星河欲下来,东风吹月上楼台。
玉梅雪柳千家闹,火树银花十里开。
紫凤笙繁声曼衍,黄龙舞缦影徘徊。
香车匝地红尘软,莫遣铜壶漏箭催。
       到了元代,以烟花为题材的诗词虽然不多,但多采用比拟的手法,形象逼真,光彩夺目,尤其是赵孟頫的《赠放烟火者》,简直就是一幅绚丽多姿的烟花画卷,诗的全文如下:
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与昼同。
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尽满阶红。
纷纷灿烂如星陨,霍霍喧追似火烘。
后夜再翻花上锦,不愁零乱向东风。
       他的另一首《放烟火》则写出了自己的心情,希望时间过得慢一点(玉露莫相催),他写道:
玉露铜壶且莫催,星桥火树彻明开。
万般傀儡皆成妄,使得游人一笑回。
       词人邵亨贞写了两首关于爆竹的词,都写到在节日与儿女团聚的情形,也发出了老之将至的感慨。他在《江城梅花引•己卯除夕》中写道:
灯前儿女小团。
岁将阑。
夜将残。
一度逢春,一度减朱颜。
明日东风三十二,又添得,二毛侵,鬓底斑。
试问世间行路难。
身世闲。
天地宽。
往事往事恨未了,长恨儒冠。
爆竹声中,春又到柴关。
一任黄尘门外扰,且留取,旧梅花,独自看。
 
       在《绣衾•辛丑元日》则是这样写的:
门前爆竹儿女喧。
野人家、时序尚然。
尽说道、春来好,老来人长怕换年。
东风到底无崖岸,也殷勤、相过小园。
第一是、朱颜改,纵花开。
       高士谈对当时天南地北庆新年、放爆竹的习进行了肯定,他在《俗庚戌元日》中写道:
旧日屠苏饮最先,而今追想尚依然。
故人对酒且千里,春色惊心又一年。
习俗天涯同爆竹,风光塞外只寒烟。
残年无复功名望,志在苏君二顷田。
  
       马致远在《正月》一词中以寥寥数笔就刻画出一幅烟花与歌舞相映的风景画:
春城春宵无价,照星桥火树银花。
妙舞清歌最是他,翡翠坡前那人家,鳌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