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应急管理厅积极打造数据应用典型案例
发布时间:2020-12-02 17:12 点击:
次
山东省应急管理厅组建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要求,积极对标我省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坚持信息化建设和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一体化推进,努力推动应急管理工作思想观念变革、监管机制变革、工作模式变革和业务流程变革,不断推进应急管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打造数据应用典型案例。
一、数据应用为灾害防范处置提供支撑
山东省立足于“全灾种、大应急”,高标准建设省市县三级应急指挥中心,整合接入涉灾部门信息系统,建立纵向贯通、横向连接的信息化监测预警网络和应急指挥体系。今年5月1日,省应急指挥中心建成投用,作为省委、省政府处置重特大突发事件的指挥平台,在灾害事故防范处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省应急指挥中心接入气象、水利、地震、防火、地质等21个专业信息系统,接入视频监控110余万处,形成一张大数据网络,集成自然灾害信息直报、分析、预警、指挥等功能,实现全灾种7×24小时动态监测、监控预警、快速处置。防汛防台风方面,充分运用气象服务、水情信息、水利工程位置等系统,实时监控253座大中型水库和骨干河道动态信息,全面掌控全省雨情水情工情,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确保了科学调度和指挥决策。今年汛期,向社会发布预警2846次,启动、调整应急响应308次,采取“一地一单”方式,向台风、强降雨影响地区提前发出防汛《重要提示》50次,沂沭河大洪水期间,联合调度37座大中型水库和2大水利枢纽,水情监测48.9万余站次,最大削峰率97.6%,无一人因洪灾死亡,实现大汛大洪无大灾。森林防灭火方面,充分运用火情预警系统、森林防火三维电子地图、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运用卫星遥感、铁塔瞭望、无人机巡查、热成像等,每10分钟扫描一次全省火点情况,构筑“空地一体”立体监测预警体系,为森林火灾“打早、打小、打了”提供了有力支撑。应急救援方面,实行队伍物资数字化管理,汇聚全省应急救援队伍、专家、物资、避难场所等信息,一旦发生突发情况,利用地理信息图精准定位周边救援资源,第一时间组织救援。目前,全省26余万人应急救援队伍、17.76亿元抢险救灾物资、8000余件套大型救援装备已纳入平台管理。
二、监测数据为安全监管保驾护航
山东省应急厅于2018年启动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投资金额719万,由省应急厅统一建设,省、市、县(区)、企业分级应用,覆盖全省涉及危险化学品企业(一级重大危险源企业362家、二级重大危险源企业81家,共443家企业)一、二级重大危险源罐区的实时监测数据、视频监控数据采集,通过风险预警模型,对企业风险进行研判,形成企业风险等级和预警信息,并向企业提供企业风险组成和处置建议,帮助企业降低风险。目前系统已初步实现了对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企业罐区安全生产风险的动态监测、风险研判、风险预警、综合分析等功能。应急管理部门通过系统获取风险预警信息,全面掌握本辖区内危险化学品企业风险分布,实现重点地区风险动态监测预警,在需要时能够调取辖区内企业的实时图像、数据,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监管主体职责,并为事故应急处置提供数据支持。
系统共接入全省443家一、二级危化品重大危险源企业,17001个监测点位数据,以及2808路视频监控图像,累计接收监控实时数据0.5亿条;涉及全省2173家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承诺公告数据,累计接收承诺公告数据约650000条;企业报警数量从2019年9月的14万余次逐步降低至2020年9月的3万余次,下降76.8%、监管部门发送风险预警次数从2019年9月的4千余次逐步降低至2020年9月的1百多次,下降82.3%。
通过以上手段,可有效降低企业的不安全生产行为,有效减少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减少及避免人身伤害,降低医疗费用的支出,减少无益的经济消耗和损失,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增强安全监管部门的动态监管能力,切实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管理,提高整体安全生产工作水平,消除事故隐患,减少企业非生产性经营成本,从而间接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危险化品事故隐患监管的效率和准确率;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事故隐患管理水平,有效预防和减少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需求。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对社会安全和谐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三、移动执法见成效
自2018年起,山东省应急厅开展安全生产移动执法系统建设,开发了具备执法计划管理、现场执法检查、执法案件处理、执法信息公示等功能模块的行政执法系统,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提供全过程可追溯支持。
省应急厅积极推动行政执法系统对接和数据共享,已经完成与应急部执法局、省司法厅、省大数据局和部统计司等系统的数据对接共享,其中与应急部执法局对接行政相对人55532条(企业法人基本信息)、行政检查行为信息30330条和行政处罚行为信息4612条、执法人员9976条、执法计划896条;与省司法厅对接案件数据6133条,案件办理情况数据5635,案件过程数据50133,行政检查数据45993条,检查对象检查项数据126946条;与省大数据局已对接检查事项目录清单174条、检查实施目录清单105条、行政相对人55532条(企业法人基本信息)、行政检查行为信息30330条和行政处罚行为信息4612条、执法人员9976条、执法计划896条;初步完成统计司数据梳理工作,梳理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年度情况表数据700条;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统计报表数据354条;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检查情况表数据1000条。
随着系统的深化应用,依据省人大相关要求,省应急厅积极筹备建立了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信息库,信息库能通过执法系统自动获取执法过程中的《责令限期整改指令书》《现场措施处理决定书》和《行政处罚决定书》执法文书中的违法行为信息;可实时更新全省安全生产违法库数据,准确掌握全省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动态;实现了违法行为信息的数据汇聚和智能分析并分时段、区域、行业领域、监管类型、处置类型、违法行为种类、处罚情况等多维度对违法行为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显示,为精准执法提供了依据。
截止目前,全省共计开展安全生产执法检查14.99万余次,立案查处1.2万余起,生成执法文书65.60万余份,收录安全生产违法行为25万余条。系统运行稳定良好,可以满足不同执法工作,基本实现了动态监管、精准监管、规范监管,提高了监管部门依法行政能力和依法行政的效率。
四、“三方”数据融合促监管
东营市是危化品生产、运输大市,本地危化品车辆10369辆,加上外地车辆每天近3万辆危化品车在市内运营,安全监管压力大。针对这一实际,在省安委会的指导下,依托现代物联信息技术,创新公共数据应用,实施危化品车辆应急、交通、公安部门协同监管的“三方”平台,构建危化品运输车辆“全过程、信息化”监管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自2018年“三方”平台运行以来,2018年、2019年危化品车辆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9.4%和30.8%,56%和33.3%,效果明显。
一是建成危化品车辆一卡通装卸智能监管平台。应急部门利用联锁控制技术,推动全市207处可燃液体、液化烃装车平台全部由上装口改为安全系数较高的下装口,安装了油气回收系统,完成了“七联锁”本质安全改造。同时,在企业中假设197台数据前置机,实时采集企业装卸报警数据,研发一卡通智能监管平台,从类型、空间、时间、位置四个维度对报警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动态研判企业装卸安全风险,及时纠正装卸误操作。平台上线应用以来,化工企业监控报警率从起初的7%下降到目前的0.5%以内,企业装卸作业安全风险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二是建成危化品车辆“六预防”主动预防系统。交通部门在危化品运输车辆上安装了安全运行预警与紧急避险和4G视频监控系统,自动识别危化品运输车辆驾驶过程中存在的“车距过近、前碰撞、行人碰撞、车道偏离、超速、疲劳驾驶”等6种不安全行为,并发出预警纠正驾驶员不规范驾驶行为。报警信息纳入危化品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作为运力发展和年度审验的重要依据。2019年以来,车载设备累计自动发出声音提醒3.69亿次,通过市平台向企业和车辆发送各类提醒消息1287.5万条,消除了一批运输安全隐患。
三是织密危化品车辆全域监管网络。公安部门在全市9处主要国省道出入口和5处高速公路市边界建设危化品运输车辆远程识别系统,扎起“电子围栏”捕捉出入我市所有危化品车辆信息。在全市规划建设了17条危化品运输车辆专用行驶线路,其中4条高速公路已经实现了全程监控。同时,应急、交通部门在东营市234家危化品生产企业,155家危化品运输企业,专用停车场、罐体维修清洗点安装了高清卡口和视频监控设备,市边界、行驶专线、化工企业、运输企业、停车场和清洗点处的监控设备串点成线,织线成网,实现了危化品车辆运营轨迹全程追溯和全域信息监控。
四是三方融合“一体化”监管成效凸显。应急、交通、公安三方信息平台数据全部上传市域管理平台,在平台上完成了“大融合,大共享”,实现了一体化运行。应急部门将“一卡通智能装卸综合监管平台”装载数据,推送至交通运输部门配合电子信息卡数据形成了“增强版”“电子运单”,推送至消防救援机构为危化品运输车辆事故精准救援提供第一手信息。公安交警部门将市边界卡口数据推送至交通运输部门,实时比对甄别在东营市运营的外地车辆运行情况。交通运输部门将预警系统发现的违章信息同步推送公安交警部门,由公安交警部门依法实施处罚,实现了动态监控的闭环管理。三方监管平台一体化运行以来,相互推送共享数据信息1145.4万条,部门监管合力不断提升。
来源:山东省应急管理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