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供销社要闻 >
供销社要闻 监管要闻 行业新闻 市场交流 政策法规 标准规范
供销社要闻 监管要闻 行业新闻 市场交流 政策法规 标准规范

《财新周刊》2016年8月15日评论: 以服务规模化实现农业现代化

发布时间:2016-08-23 09:15 点击:

在农户经营规模难以大幅度扩大的约束下,中国农业
将更主要依赖农业各环节服务规模的扩大和服务水平的
提高,来实现农业的规模报酬,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刘守英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和城镇化进程加速,中国农业发展方式正在经历一场重大变革。农业劳动力成本上升诱发农业投入方式变化,主要表现为农业劳动投入减少,机械投入增加,农业生产率则从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向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转型。
       与此同时,农业经营制度安排也在发生变化,一些地区的土地流转速度加快,经营规模有扩增之势,经营主体和经营方式呈现多样化。
       但是,总体来看,中国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受人地资源禀赋和人口城镇化模式双重制约,农地经营规模扩大潜力有限。假定在2020年2.6亿的农民工能全部融入城镇,且他们的土地能以市场化方式让渡,农村人均耕地规模也就是不到5亩。并且,过度扩大生产规模违背了中国农业的要素禀赋特征,反而会导致要素结构扭曲和农业生产率下降。
       因此,我认为,单纯依靠扩大农地规模不是推动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可选政策工具。而在中国农业现代化探索中,山东供销社正在走出一条以服务规模化为核心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路子。
       农业是一个典型的依赖多要素提供产品的产业,除了土地和劳动力等传统要素投入,还依赖农业机械、农药、化肥等现代要素投入,以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环节服务。国际经验表明,服务规模化和专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西方发达国家农业服务业人口比重都较高。美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只有2%,而为农业服务的服务业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高达17%-20%,平均一个农民有八至十人为其服务。
       农业的规模经济效应要通过要素组合优化来实现,而不是简单地增加生产规模。在农户经营规模难以大幅度扩大的约束下,中国农业将更主要依赖农业各环节服务规模的扩大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来实现农业的规模报酬,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
       从各地近年的实践来看,农业生产的大多数服务环节,从传统的农资供应、农机耕作、农作物播种与收割、统防统治,到良种推广、测土配肥、技术培训,再到农产品储藏、物流与销售等,都适宜采取规模化集中供给的方式。
       其一,这些环节普遍具有较强的同质性,标准化程度高,易于监督,适合采用规模化供给方式;其二,其中有些环节,如种子和化肥、农药采购、病虫害防治等,具有较强的外部性,集中连片的服务提供能减少外部不经济;其三,有些环节的资产不可分性强,如大型农业机械、烘干设备、冷链储藏设施等,服务规模的扩大,可以减少单家独户或分散服务主体的投资不经济和资产闲置,也可以增强服务各环节的相互呼应;其四,这些环节对服务主体的专业化程度和组织能力要求较高,如果这方面的能力跟不上,服务环节的规模报酬潜力也难以实现。
       推进以土地托管为切入点的服务规模化,是山东供销社着眼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变化,解决当前“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的积极实践。它能够把分散的土地经营主体通过服务联结起来,客观上形成了土地和机械成片作业的规模效益;它把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办好,比如农田整理、机械深耕、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销售、病虫害“飞防”作业等,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效率和效益;它对一些无力耕种或劳力不足的农户,以土地托管、代耕等方式,实施“保姆式”“菜单式”服务,有效解决了耕地闲置、经营粗放等问题。同时,它较好地解决了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服务还向产后贮藏、加工、销售和品牌培育等领域拓展延伸,形成了产前、产中、产后的全产业链服务,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从中国农业各要素禀赋条件出发,结合现有制度体系,在保持农户作为农业生产基本单位的前提下,推进农业服务规模化的潜力巨大,应是未来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方向和着力点。
   (文章版权属财新周刊,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