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2日大众日报刊登:农民“青黄不接”,小麦如何高产 麦收季观察:大户盈利也难,晾晒问题依旧,土地托管效益渐显
2016年6月12日大众日报刊登:农民“青黄不接”,小麦如何高产
麦收季观察:大户盈利也难,晾晒问题依旧,土地托管效益渐显
麦收季,金满地。截至6月11日下午4点,我省累计收割小麦超3000万亩,进度已过半。省农机局统计数据显示,莱芜、日照机收进入尾声,菏泽也超过九成。
记者近日走访田间地头,采访临沂、淄博等地多位种粮大户和合作社发现,尽管麦收进展顺利,但种粮效益低、晒粮难、种地农民“青黄不接”等问题仍让人担忧。
“种地看着简单,但实际上是技术活,管理好的,一亩小麦能打一千多斤,但管理不好的,损失惨重。”高青县青城镇香姚村种粮大户李丙俞说。由于去年玉米价格走低,包了100多亩地的他尽管收成不错,但还是“一分钱也没挣着”。
散户种粮亏本,大户种粮也未必能盈利,不少种粮大户也是踩在盈亏平衡线上。
李丙俞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种植一亩小麦大概需要80元种子钱,70元肥料钱,160元灌溉钱,100元农药,加上除草收割等费用,成本在600元左右。按亩产1000斤小麦算,除去人工和地租,基本不赚钱。
“村里六成以上的人都出去打工了,留守老人劳动力差。”枣庄市店子镇龙虎村支书孙印涛对记者说。
观念难变加之种地农民青黄不接,成为制约规模化农业发展的悬顶之剑。尽管散户农民单打独斗收益甚微,他们也不愿流转土地。“土地就跟自己孩子似的,即使不挣钱也舍不得让别人种。”香姚村村民姚凤海表示。
老人、散户种地还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对作物病害防治没有经验,只知事后打药,往往病害大面积发生的时候,已经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机。李丙俞今年种了100亩麦子,30亩得了白粉病,“严重的小麦减产将近一半”。
“有天无地晒、有地无天晒”的问题也困扰着许多种粮大户甚至合作社。记者在多地走访发现,将公路和人行道当成晒场的情况比比皆是,过往司机只得放慢车速,小心行驶。
“高产不是问题,收割不是问题,烘干机贵也不是问题,问题是去哪里烘干?”高青县老土地云农农产品合作联社负责人郭加燕吐开了苦水。
她的合作社今年签约了1.2万亩小麦,然而不到700平方米的院子无法晾晒如此大量的粮食。“一座烘干塔占地虽然只有50平方米左右,但一天顶多烘干200吨。1亩地最多放300吨粮,剩下的三四百吨粮根本没地放。”
去年,她签约的石槽村种粮大户王伟的玉米地虽然亩产达到了1500斤,然而霉变近四成,只能以低于市场0.2元的价格卖给了当地的酒精厂,每亩损失100多元。
问题不少、困难很多,令人欣慰的是各地做了不少有益探索,土地托管就是其中之一。
在滕州市大坞镇为农服务中心,大坞村种粮大户田崇水告诉记者,他种的300亩土地不仅没遇到“晒粮难”和“卖粮难”,刚出手的小麦和去年的玉米每斤还比市价多卖了0.1元。
“以前好麦卖不了好价,土地托管以后每亩小麦可以节约70多元,烘干后直接卖给上海的淀粉和饲料厂,有多少,收多少。”服务中心主任周广建说。
记者走进服务中心大厅,两台智能配肥机正在进行土壤配肥作业,它可以根据土壤的化验结果配出有针对性的肥料。在服务中心院子里,两台烘干机已检查完毕随时待命。“村里2700亩土地,全部托管给了为农服务中心,一年能给村集体提成4万到5万元。”滕州市休城村主任孔凡严表示。
记者在枣庄、临沂等多地走访发现,供销社主导建设的为农服务公司开展的土地托管改革,实现了村集体、供销合作社、村民三方共赢。
枣庄市峄城区副区长马怀洲认为,现在搞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两条路可以走,首先是搞流转,再就是土地托管。“区里更支持土地托管”。
不过,枣庄市山亭区副区长李霞也提醒,托管服务还是要循序渐进,不能贪大求全,如果超出自身实力搞托管服务,一旦碰上天灾确实会得不偿失。